文┃寒岫冷月
二战时,如果要问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是什么?恐怕要算法国投降了。法国当时是欧洲的强国,可仅仅开战一个多月就向德国投降了,真的是震惊世界。虽说德军穿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的奇袭是法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但从更深层次来分析的话,可以说法国战败还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而德国人正是看清楚了这些原因才大胆进攻法国。一位德国作家曾在二战前对法国作了一个评价:
法兰西是一个标准的垂死民族。这个民族已无目的或价值。其人民早已丧失其传统的荣誉和精神。大可听其自生自灭,而不必予以重视。
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刻薄,但对于当时的法国还算是比较客观的,只不过希特勒没让它自生自灭,而是以闪电般的突袭给了这个垂死民族致命的一击。
德军进入巴黎
为什么说法兰西是垂死的民族?是法国的经济恶化还是政治腐败?是法军的战略还是政策出了问题?
首先谈谈经济
拿破仑曾经说过:战争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那么,法国的失败是因为经济状况恶劣吗?
当然不是。在二战之前,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法国的经济状况是不错的。尽管一战让法国的工农业损毁严重,国家债台高筑,但是在战后的第一个10年内,法国的经济就得到了惊人的恢复。即使二十年代末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让法国受到冲击,但它的经济情况仍然胜过其它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经济危机结束后,法国的经济很快便恢复了繁荣,到二战爆发之前,法国经济稳定,稳居欧洲强国的地位。
不是经济原因,那么政治呢?
和良好的经济情况相比,法国的政治状况可谓相当恶劣。法国采取的是内阁总理制,由于一战后的法国政党多如牛毛,没有哪个党派能获得足够选票单独组阁,所以内阁都是联合内阁,而当时的宪法规定内阁不能解散国会,所以内阁对国会毫无办法,这就使得议员们可以为所欲为,内阁如果与国会发生争执,往往以内阁倒台而告终,所以二战之前的法国内阁都十分短命,自然也就毫无作为。
就在德国不断扩展军队,快速生产武器装备的时候,一些法国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危险,认为必须加快国防建设。可是政客们仍然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致国家利益于不顾,使得内阁与国会之间、各个党派之间互相攻击、争吵不休,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对于突发的国际问题无法做出及时的应对。
从1936年到1939年,面对德国这个不安分的邻居接连进军莱茵兰、合并奥地利、兼并苏台德,法国所面临的战争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国内政治的分裂,内阁更换的频繁使得政府的工作几近瘫痪,急需解决的国防问题得不到任何解决的机会。
政府的瘫痪使国防受到直接的影响。
用两个实例来比较一下就可以说明这种影响。法国在1928年就决定修建马奇诺防线,可是整整花了10年的时间,直到1938年才完工,而这个时候朝比利时方向的延伸线仍在设计之中,动工时间根本无从谈起。相比之下,德国人仅用了18个月就完成了齐格菲防线的建设,虽说这两条防线的构造不同,但如此巨大的时间差异已足以说明双方的工作效率。
法国是最早发展航空兵的国家,在1934年以前法国空军一直是欧洲最庞大的,它于1930年成为独立军种,成立后随即制订计划:制造1000架现代化的飞机,可是一直拖到1936年才开始生产。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法国军方发现自己正在制造的飞机相当笨重,速度又慢,已经落后于其它国家,于是决定停止生产,转而仿效其它国家的先进飞机。
到了1938年底,尽管已经发现德国空军正在迅速扩建,而法国的飞机总数不仅比德国和英国少,甚至连意大利都不如,但法国仍然没有改变1930年设计的1000架飞机的建设方案,而就是这1000架飞机的制造直到1940年战争爆发时为止也远未完成。而反观德国空军,它比法国空军晚2年建军,1936年才开始加速发展,但到1940年时已经拥有7000架可以投入一线作战的飞机。可以说,德法不用交战就已经能够确定谁占有了制空权。
不止空军,陆海军各部门情况都差不多。这是当时法国政府因为政治混乱无法正常运转,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军队也不能幸免。
到了1940年,战争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3月底,达拉第总理被罢免,继任者雷诺答应要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竭力增加军备的产量,认真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可尽管到了如此严峻的时刻,仍有许多议员反对雷诺的施政纲领,反对的原因不是认为施政纲领对国家不好,而仅仅是因为他们与雷诺的私人关系不好。
政客的自私自利,党派的争斗不休,政治的腐败混乱,这一切使法国民众对战争缺乏胜利的信心,许多法国人宁可忍受屈辱也要逃避战争,不愿意像一战那样为了国家拼死战斗。
蒂佩尔斯基希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道:
许多人暗中反对“积极”进行战争,认为那样做有将国家引向灭亡的危险。他们指出,英国人在军事上远没有作好这样做的准备,只要愿意,法国可以同墨索里尼达成协议。波兰已经永远完蛋,西线军事行动的沉寂应该继续下去,那时和平的希望就不会这样渺茫了。
法国军人呢?他们对将来的战争做了什么准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普法战争的失败,法国人念念不忘报仇雪耻、收复国土,“攻势至上”自然成了法国主要的军事思想。这种思想让法国在一战早期被德军击败,一部分领土被敌人占领,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却极为高昂,法国死亡人数多达上百万人。鉴于这种惨痛的教训,一战结束后,法国把自己的军事思想作了彻底的转变,“攻势至上”变成了“守势至上”,它打算在新的战争中只进行防御作战,直到能够在盟军支援下打败敌人,以避免再遭到一战那样的巨大牺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马奇诺防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马奇诺防线
拿破仑曾经说过:“躲在堑壕后面的人终究会被击败。”但法国人似乎忘记了自己这位前辈的经验之谈,过高地估计了马奇诺防线的价值,以致事与愿违,开战不久就重蹈了一战初期的覆辙。
相比法国人,德国人对拿破仑的理论反倒用的得心应手,蒂佩尔斯基希写道:
拿破仑的理论是使大部队由于灵活机动而成倍增加其威力,而希特勒的装甲部队和俯冲轰炸机则赋予这个理论以二十世纪的内容。他巧妙地发挥这一思想,在不到四十天的时间内粉碎了法国在军事方面唯我独尊的神话,同时暴露了轻信马其诺防线是大错而特错。
与德国灵活机动的装甲部队相比,法国缺乏这样的装甲部队。法国并非没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数量还不少,尽管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军的坦克慢,但装甲厚,抗打击能力强,如果组成坦克部队不见得比德军的差。但法国的高级将领们还用一战时的眼光来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当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们分散在步兵师里面。而德国在古德里安的倡导之下,已经把装甲战的理论和思想发展得相当完整,仅从思想上比较法国已然落了下风。
陆军的落伍又因为缺乏有效的空军支援而变得更加严重。前面已经说过,空军的计划是生产1000架飞机,已经远远不能与德国空军相比,可就这点计划还不能完成。法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工业基础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陆军将领们,他们根本不清楚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但在国防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们,这就使本应给予空军的一部分军事预算被陆军强占了,妨碍了空军的发展。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从军事上讲,造成法国失败的并不是马奇诺防线,而是比马其诺防线还要僵化的法国将领们的头脑。
法国将领们的头脑为什么会这样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让他们骄傲自满,于是所有的军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个年代。他们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把动员制度作为国防的惟一基础。陆军平时只是训练预备人员,如遇战争再把他们召集起来组织军队,这就造成遇到国际突发事件无法立即采取军事行动。
希特勒进军莱茵兰时,法国政府当即威胁说要采取军事行动,但落后的动员制度让这一威胁成了一句空话。德军没等法国开始动员集结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计划,法国人只能无可奈何地面对既成事实。
事后,希特勒这样说道:
进兵莱茵兰之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假使法国此时出兵则我们只好夹着尾巴就跑,因为我们的军事能力是连轻微的抵抗都不够资格的。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人本来准备在9月17日向德国发动大规模攻击以支援波兰,可是到了那天波兰已经崩溃,只能放弃这一计划。为什么法国不能早点出兵支援波兰?原因有两个:一是被落伍的动员制度所限制;二是法军统帅部坚持使用一战时的战术——发动攻势必须有重炮支持,重炮从仓库提出后还得先进行维护然后才能使用,把这些程序完成则需要16天的时间,从而贻误了战机。
更要命的是,尽管有情报显示大量的德国装甲部队已经集中在阿登防区的对面有六个月之久,但是顽固不化的法国总参谋部的将领们仍然坚持认为这是德国人在虚张声势,德国装甲部队根本无法穿过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前来进攻。可是,德国装甲部队恰恰在他们认为不可能进攻的地方,给了法国致命的一击。
从表面上看,是德国的奇袭造成了法国的失败,其实,政客的无良,党派的纷争,政治的混乱,行政效率的低下,军事思想的落伍,这些才是导致法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也可以说,是法国人自己奠定了让德国人打败自己的基础。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英﹞ 阿诺德·汤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钮先钟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德﹞ 蒂佩尔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英﹞ 李德·哈特